作者:育心
据媒体报道,新学期前,上海有中小学教师筹划家访,却遭到家长和学生拒绝,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。相关话题“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”,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,引起网友热议。入户家访是否已经成为“过去式”?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。
究其本质,家访的根本目的在于“联通”,是家校共育过程中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联系、沟通信息的重要桥梁。然而,随着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,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,家长与学校的联络方式也更加多元和紧密,这从根本上降低了家访活动的必要性。
而从实际操作上来看,一方面,一些老师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上门,是否有特别具体关注的问题、这些问题又是否真的有必要线下聊?具体的情况还未可知。只不过,日前的一个网上发起的“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”的调查显示,投票“不喜欢”家访者占比高达85.5%,从侧面反映了家长们的态度。
另一方面,在现代社会中,“边界感”也是社交过程中想当重要的元素。家庭作为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,是否欢迎老师们作为“外人”的到来,也未可知。毕竟,家庭的条件和环境,不同家长的不同社交习惯,都能给老师留下特定印象,家长们对“留下何种印象”“是否会影响到老师对孩子们的态度”这类问题而焦虑,进而抵触家访,也是人之常情。
归根结底,加强沟通要的是结果,而不是形式。家校共育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家庭、学校、社区多方教育主体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。也只有不囿于形式,彼此尊重、与时俱进,这样的关系才能牢固、持久。